省律协青年律师工作委员会主任 张海宝
于都河畔,长征渡口,91年前烽火连天的岁月已然远去,但这片土地上关于信仰的长征却从未落幕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。杨成武将军在渡口的题字,凝固着革命先烈们攻坚克难、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辈开启新的长征。
法律服务市场下行,执业律师人数激增,这场内外交织的困局,是当下青年律师面临的时代叙事。如何破局?我想,没有比在长征渡口更合适思考这个问题的地方了。危险、匮乏、漫长,当革命先辈们面临比我们困难百倍的局面时,他们是如何在迷茫中破局的?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什么样的精神养分?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省律协青工委决定将2025江西青年骨干律师训练营放在于都举办,与学员们一起,思考变局,启发未来。 自2023年5月共青城首期青训营启航,我与这场培育英才的征途已结缘三载。从框架初立到跨省联袂,从内容拓荒到模式蝶变,每一期皆是学员与组织者共同拔节的年轮。青训营的魅力,于我而言始于2017年全国律协青训营第四期的淬火——强者如林,昼夜鏖战,筋骨与眼界皆在极限中涅槃。而真正读懂青训营何以成为行业标杆,却是从躬身筹办省青训营开始。 培养领军人才,首先要定位什么是领军人才,否则培训方案没有方向,就会沦为空谈。我们认为,行业领军人才,应同时做到政治领军、奉献领军、业务领军、管理领军。唯如此,方能成为助推行业正向发展的有效力量。我们按照这个方向,怀着未知和忐忑,思考方案,设计课程,布局每一项工作,努力追求培养成效。 实践检验理论,也丰富理论。三年来,从设想到落地,我在一个个具体的、与青训有关的人身上,更加具象化地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是行业领军人才,我们应该鼓励我们青年律师学习什么样的品质。 想分享给大家的第一个故事,是我们省律协会长廖泽方与青训营的故事。本期青训营闭幕那天结束后,我跟练会长开玩笑说:廖会长在本期青训营中前后承担了开营讲话、党建授课、会长对话青年律师、闭幕讲话、文艺表演五项工作,我们都快把会长“用坏了”。这个玩笑的背后,是我对廖会长深深的敬意。对于日程超满的会长来说,能抽时间来参加一个环节就已经是对青训营的关心厚爱了,要像这样全方位、多角度“关爱”青训营的,全国范围内应该都是唯一的。廖会长不仅是全能的六边形战士,更是把行业的未来力量看得比其他工作都重要。这种奉献精神,是行业顶级律师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格局,值得我们每一位青年律师敬佩与学习。 第二个故事是方孝安律师的故事。2023年的首期青训营,方孝安是班长,开营之前,便参与到组委会的工作当中。培训期间,不仅完成班长的本职工作,还主动请缨,陪同我一起参与授课嘉宾的接待工作。其实,参加过青训营的都知道,仅完成好班长的本职工作,每天可能就只能睡四到五个小时,要再额外增加其他工作,休息的时间就更少了。这是孝安的奉献与担当,首期青训在极度缺乏工作人员的情况下,能够圆满结束,离不开他的辛苦和努力。后来省律协换届,重新组建青工委时,我向协会推荐副主任的第一人选就是孝安,因为只有甘于奉献的律师,才能真正承担起服务全省青年律师发展的重任。孝安不负所托,在后续青训营工作中,每一期承担的工作都大大超过了上一期,但是他越干越努力,越干越出彩。从以往的稍有慌乱,到如今三期组织工作的丝滑流畅、广受好评,这背后是一位甘于奉献者的进化史诗。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第三期三位授课律师的故事。我们每期都会邀请八到十位授课老师,外省的老师会占到百分之六十以上,其中部分授课老师系执业律师。三年来,每位参与授课的老师,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,都为学员奉献了精彩的课程,对学员的帮助都非常大。我今天想要分享的第三期三位授课律师的故事,是因为课程以外的事情存在高度的共性,深深触动了我,让我油然而生敬佩。 上海王思维律师晨星未落便赴机场,为防航班延误竟备双程车票,授课三小时后匆匆返沪,早出晚归,当日几乎无休;广州罗欢平律师携团队跨省疾行,抵于都后即登讲台,课后未及饮尽杯中茶便返程广州,笑言"十五年来足下生风";深圳黄雪杉律师踏月而来,授课后未及餐毕便前往下一个“战场”。他们的日程表精密如瑞士机芯,却甘愿为青训腾挪出珍贵缝隙。当罗欢平轻描淡写那句"从未停止奔跑",当王思维为履约备足Plan B,当黄雪杉在异邦以勇气筑起涉外业务的灯塔——我听见了优秀律师灵魂深处的鼓点:专业是铠甲,奉献是勋章,而永不停歇的步履,是他们对行业最深情的告白。 优秀律师是什么样子?一千个人眼中,有一千个优秀律师的模样。作为举办青训营的负责人,把青训工作往哪个方向定位,关系到培训的质量与效果,更关系行业未来。我想,优秀律师的风格当然是充满多样性的,因为百花齐放才是灿烂的春天。但是,青训营所要培养的律师,应该是如我上面提到故事里的人一般,专业、奉献、坚毅、勇敢,既能在自己的领域独树一帜或一骑绝尘,也能为行业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能量。唯如此,青训营才能为行业的大花园奉献上一群美丽的花束。